秋意漸濃的八月,風中帶著涼意,大青、臭娘子繁花盛開,成了綠斑鳳蝶、青斑鳳蝶等群蝶,吸蜜競逐的舞台。「好多蝴蝶喔!」在紙教堂、在埔里的溪谷山澗,群蝶翩翩的景緻,總吸引遊客們陣陣的讚嘆。

 

座落在埔里鎮南港溪畔的老樹公園,地主陳文淵和生態解說員們,頂著細雨埋頭種下一棵棵的食草和蜜源植物。愛樹成癡的他,在2018年參與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蝴蝶棲地營造點,要在老樹公園裡再現蝴蝶的風采。

 

1975年之前,埔里是台灣蝴蝶工藝的重鎮,捕蝴蝶、製蝶畫,賺外匯,曾養活一世代的埔里人。在蝴蝶產業全盛時期,蝴蝶加工廠、標本館及商店超過百家,每年超過2千萬隻的蝴蝶被送到這裡加工,為埔里贏得「蝴蝶鎮」的稱號。隨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衝擊,埔里的蝴蝶產業也走入下坡,最終歸於沉寂。

 

1999年921地震重創埔里,造成6千多棟房屋全倒,埔里宛如陷落中的蓮花。地震前的2月,報導文學家廖嘉展與一群文化界朋友在埔里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,會址在地震中成為危樓,「新故鄉」立即在對面的公園成立野戰辦公室,隨即投入震後生活重建、校園重建以及社區重建。

「我們要有一個新的社區產業,否則,即使把房子重建完成,我們還是得離開故鄉!」地震後一個月,「新故鄉」接受桃米社區邀請,進入社區協助重建,當時在鄉參與重建的年輕人,提出他們的心願。

 

經過21年的努力,桃米在跨域合作下從一個老舊貧窮的聚落,搖身一變為埔里鎮生活環境品質與經濟收入都令人稱羨的地方。社區目前有30位解說員,40家民宿,10幾家餐廳,地震後新創的產業提供社區1/4的就業人口,年產值約1億5千萬台幣。桃米震後的轉型,充分實踐里山的精神與價值,讓生態保育與社區經濟可以共同發展,也是台灣推動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經典性案例。

「有沒有可能從桃米生態村走向埔里生態城鎮?」2010年下半年,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暨南國際大學、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聯合埔里的跨域社群,共同討論出「再現埔里蝴蝶王國」的生態城鎮願景。其後,在文化部、環保署、水保局南投分局、林務局及埔里社群的支持下,從蝴蝶資源調查到棲地營造,從生態解說培訓到蝴蝶環境教育的推動,從蝴蝶資訊庫的建立到蝴蝶生態旅遊的推廣,從蝴蝶藝文活動的辦理到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的成立等,期望再現蝴蝶鎮榮光。

 

10年來,完成27條具發展潛力的賞蝶步道的資源調查,台灣418種蝴蝶,這裡共記錄了224種;種下近5萬棵的食草和蜜源植物,打造了近50家社區型、家戶型的蝴蝶棲地點。生態城鎮的發展不只是看生態環境面,社會經濟與精神文化同樣重要,2013年成立的「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」,更是生態城鎮發展的指標, 2016年接續啟動「蛹之聲」音樂培力計畫,每年陪伴大埔里地區近400位學童,尤其是弱勢家庭的小孩,在音樂的陪伴中找到生命的另一出口,這也激勵大家對生態城鎮發展的新想像。

 

2018年開始,「新故鄉」與林務局合作推動「埔里蝴蝶森林公園計畫」,期待透過森林保護,延伸到社區與產業的發展,共構一個森林綠網與社區共同發展的機制。

從桃米青蛙村到埔里蝴蝶鎮,21年來,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長期蹲點,將進步的觀念,揉轉到社區常民的生活實踐,使得人與城鎮社會有了良性的改變,「一個有希望的埔里」集結公民社會的力量,透過社群的集體合作,創造集體成就、人與環境的雙贏,體現社群經濟的價值,讓綠色經濟、在地經濟與創意經濟有發展的機會與可能。

 

桃米經驗、埔里經驗,是台灣鄉村發展的重要經驗,也是連結國際的一扇窗。

新聞來源 : 店家日報 https://buzzdaily.tw/news.php?id=702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mmy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